先进储能材料科学与技术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6-09浏览次数:60


2019年底以来,为做好“先进储能材料科学与技术”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的申报立项工作,学校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大力实施学科群组建整合,积极谋划并部署相关工作。结合学校学科建设规划,邀请同行业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多次指导论证,反复精心打磨,于20214月底按期顺利完成申报工作8月底,省教育厅公布了“十四五”期间立项建设的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名单,我校“先进储能材料科学与技术”学科群获批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开展“先进储能材料科学与技术”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是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围绕省优势特色学科群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本学科群各学科的特点,继续加强学科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持续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内涵式发展。现就2021年度学科建设情况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资队伍及科研团队建设

围绕学科群建设目标,结合学科群师资及科研整体实力,通过反复论证,凝练出4个研究方向并遴选出相关学术骨干,具体如下:

(一)研究方向名称:新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基础研究

主要学术骨干:李杰博士(副教授)、汪川惠博士(副教授)、陈欣琦博士(副教授)、张祖满博士(副教授)、王倩博士(讲师)、张琳博士(讲师)、雷锐博士(副教授)

(二)研究方向名称:新能源电池材料

主要学术骨干:曾国平硕士(教授)、黄青博士(副教授)、张宇博士(副教授)、翁方青博士(讲师)、陈颖旭博士(讲师)

(三)研究方向名称:新能源电池集成及器件产业化

主要学术骨干:吴田博士(教授)、罗海峰硕士(高级实验师)、万振武硕士(高级实验师)、杨凯博士(讲师)

(四)研究方向名称:工业废水的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理

主要学术骨干:王超硕士(教授)、乐垚博士(副教授)、亓丽芳博士(副教授)、刘俊逸博士(讲师)李倩博士(副教授)、熊成佳博士(讲师)、陈敏博士(教授)

二、聚焦科学研究

进一步优化科研团队,整合科研优势,稳步实现科研成果质与量的提升。

  1. 科研项目及经费

2021年获得国家自科基金立项2项,分别为祁红艳老师的《太赫兹场激励BNdT薄膜的铁电极化翻转动力学研究》和卢霞老师的《光催化制氢表面电荷与析氢气泡的耦合效应及影响机制》,项目直接经费分别为24万;参与国家科技部专项项目立项1,项目经费为70获得省厅科研项目12项,包括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获得厅级科研项目8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约1098.75万元,课题总计到账经费约1287.12万,师均年科研经费约16.72万元/人,

2. 代表性学术成果

本年度学科群学术成果丰硕,共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2区及以上论文5。吴田教授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 Advanced Science发表学术论文“All-Solid-State Thin Film μ-Batteries for Microelectronics”该论文系统阐述了固体薄膜电池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张琳和陈欣琦两位副教授分别在中科院二区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Rare Metals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题为“From structure to conduction mechanism: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sintering atmosphere and the role of Mn in Ca0.6Sr0.4TiO3 ceramics”、“Multiscale architectures boosting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copper sulfide compound”的学术论文。

三、扩大学术交流

本学科群老师积极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扩大二师学术影响力,本年度陈欣琦、王青萍、李杰等老师共10人次参加各类型学术交流会,并做相关学术报告。此外,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本年度成功举办建校90周年系列活动和金秋学术月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功举办中国光谷·青年科学家论坛,承办第一届功能材料设计青年学者研讨会。通过学术交流,不仅开阔学科群各学科、专业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提高本学科群老师的科研视野和能力。

四、强化科研平台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进程,提升科研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硕士点建设方面的作用。本年度完成“先进储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5年建设规划及2022年度预算;成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太赫兹技术与新能源材料及器件”专家工作站,并聘请顾豪爽教授为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指导科研及团队建设;积极搭建碳中和及化学储能材料工程中试基地,相关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功能材料研究所、绿色能源材料应用研究所、光电材料与元器件研究所等获评为校级A类研究所(中心)。

五、重视人才培养

高度重视本科生的人才培养,通过开展科创活动等多种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赛促学,学生在各类学科及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共30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优秀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3项,优胜奖2。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团队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1项,省级金、铜奖各1

、开展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继续加强产学研工作的推进,注重与地方、企业之间的交流协作,一方面有利于学科群的科研成果转化,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科群的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行业匹配度。

继续派遣博士团在地方服务,进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同时加强横向课题合作;与湖北捷科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承建的“湖北省智慧照明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获批这些都将推动学科群相关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与产业化的步伐,为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助力。学科群各学科全年累计横向课题到账经费约1098.75万元获得国家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企业捐赠到账金额为440万元,其中包括获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200万捐赠,用于购买扫描电子显微镜。

、持续推进硕士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工作。

继续加强与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的交流合作。今年新增武汉工程大学兼职硕导8人,截止到目前,本学科群共有23名兼职硕士生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累计7名,主讲研究生课程10与长江大学联合培养的20213位硕士研究生通过答辩,获得长江大学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积极开展申报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本年度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点基本条件达标情况表及自检自查表。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案

1.学科方向凝练不足,科研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推进校内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与互动,并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统筹规划,凝练研究方向,促进学科与科研团队“跨学科、跨院系、跨常规”快速有效地发展。

2.高水平研究成果、科技奖励以及国家级研究项目不足

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合资源,形成优势特色方向,对接国家、地方需求,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官方微信:青春微物机

版权所有©老岳父介绍十大赌博正规信誉网址下载(中国)IOS/Android/BestApp    鄂ICP备05003309号

Baidu
sogou